飞行区道面安全是航空器在机场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而保障道面持续适航是机场飞行区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中国第一国门”而言,完成这项任务意味着要做好飞行区全场924万平方米铺筑道面、44座桥梁、15座雨水泵房、百余辆特种车辆、95公里消防管线等基础设备设施的巡视、维护管理,安全保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随着道面使用年限逐年增加、运行压力持续加大,首都机场飞行区日常巡视和维保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为应对挑战,首都机场以智能科技为引领,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最佳解题方案。
问题之忧:“管控难”亟待解决
为了给机场安全运行铺平道路,首都机场在飞行区道面维保方面下了苦功夫。据统计,首都机场每周需要开展70余个点位的道面维护工作,每日同步开展的维保作业面达8个~10个,管辖的服务商工作人员总计多达280余人。这些维护工作都需要有效的安全监管,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为做好施工区域与运行区域的物理隔离,维保监管人员每周需要摆放和收回锥桶70余次。此外,还需要对关闭标志的摆放开展现场检查,对施工现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管控,实时、全面掌握锥桶摆放状态,以及锥桶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随着维保作业区域逐年扩大,首都机场采用“整合维保”的方式,即根据维护需求将标线更新、坏块修补、薄层修复等维保作业整合在同一作业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维保监管问题。但由于飞行区面积较大,维保区域呈现出的分散性特征使得“一人盯一作业面”无法解决多个作业面同时铺开的问题,常常不得不推迟非紧急作业。“同一时间多作业面同步监管”成为维保作业长期以来的“卡脖子”问题。
破题之策:“创新自研”成为关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监管人手短缺问题,充分运用调查研究“传家宝”,首都机场组织骨干人员赴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等单位实地调研学习,在学习市政道路精细化养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也深受先进管理技术应用的启发。调研发现,在市政道路养护时,可将施工区域与高德地图联动,划设施工区域电子围界,并提前告知车主绕路通行,从而减少交通拥堵。这一发现让参与调研的同事们有了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首都机场借鉴相关经验,结合飞行区场道管理运行情况和智慧机场数字化运营需要,经过一年摸索实践,为停航区域内摆放的锥桶加装了GPS、配置了识别算法,自主研发出集精准定位、自动告警、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锥桶”。
“智慧锥桶”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模块,依托全国北斗定位系统的自研算法,能够完成高精准的定位工作;同时还加装了图像采集模块,可对人体图像及动作进行准确识别。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锥桶”将设置封闭的电子围栏。施工人员佩戴对应手环,一旦越出围栏,系统将进行现场自动告警,极大地提升了一线安全监管效能。
“智慧锥桶”还可以将施工现场“搬”到监管人员眼前,充分释放监管人力资源。通过视频监控功能,后台可实时查看现场作业情况及进行影像倒查,优化维保监管流程,实现前后台有效联动,对维保作业面关键环节、全场景进行智慧监管,保障维保作业安全。
应用之路:“智慧驱动”引领发展
今年6月,首都机场在中跑道雨季前预防性维护中首次应用“智慧锥桶”,实现了越界自动告警、人员轨迹记录及人员健康实时监测。
据统计,在此次维护期间,“智慧锥桶”累计告警169次,均为保障人员驾驶车辆按照要求进出施工警戒线运输铣刨料所致。通过后台监控,比对视频监控与车辆现场实际行驶轨迹发现,系统位置信息与现场位置信息无误。
在多次研究实践中,“智慧锥桶”的功能日趋完善。截至目前,“智慧锥桶”广泛应用了云计算、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5G、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强化了人、车、路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施工、封闭管制实时精准采集数据和发布信息,特别是在夜间停航后,通过精准监控、自动告警等功能,有效减少了滑行道作业安全隐患。
后续,首都机场将对“智慧锥桶”的功能进行持续开发,充分发挥现有数据价值,力争在业务流程中通过智能算法升级,实现实时统计、分析、预测和事后干预,进一步提升首都机场管理效率和安全裕度。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郭昱涛、王欢)